查看原文
其他

袁武振 | 国际友人在延安的活动及其对中国抗战的贡献

袁武振 红星陕闪
2024-09-22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美国记者斯诺摄影

抗日战争时期,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在中国共产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感召下,在共产国际、国际援华组织及同盟国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纷纷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那里采访、参观、考察、学习、工作、战斗。他们尽管职业不同,目的有别,情况各异,但都不同程度地为敌后抗日根据地那种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所吸引、所感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同程度地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01

外国记者和作家报道中共抗战主张和敌后军民抗战业绩



      抗战时期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活动最频繁、影响最大的国际友人,是外国新闻记者和作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打破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将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的一片赤诚宣之于世、告之于民,进行了多方努力。毛泽东最终认为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外国人,来记下和发表事实真相。

1936年春,中共中央密电上海地下党组织,嘱托邀请一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一位医生到陕北苏区访问。1936年7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陕甘宁根据地进行了4个月的采访,全面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日益迫近的中日战争的见解、红军将士的军事政治素质及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等问题。1939年10月,毛泽东会见重访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归来后,斯诺写下了有史以来介绍中国革命的第一本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威望。在斯诺的影响和带动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到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和作家、学者越来越多。海伦·斯诺在延安采访朱德1937年4月,斯诺夫人海伦·斯诺到达延安,访问了斯诺未及访问的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目睹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的历史性变迁,写下了《红色中国内幕》(即《续西行漫记》)和《延安采访录》等著作。同年6月,美国学者托马斯·彼森访问延安,就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及国共合作等问题,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中共领导人多次交谈。此外,美国著名女作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德国女博士安娜利泽(王安娜)、美国著名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和美国记者维克托·盖、厄尔·列夫、哈里森·福尔曼等人也于这一时期访问了延安。

全面抗战爆发后,访问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外国记者主要有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美国记者白修德(西奥多·怀特),以及有美、英、苏等国记者参加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埃德加·斯诺也于1939年9月重访陕北。绝大多数外国记者访问后,都能够客观真实地向外界宣传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业绩。

萧克与贝特兰

贝特兰是1937年9月访问延安的,就中共抗战期间将采取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等重大问题采访了毛泽东。中共中央对这次谈话非常重视,整理后予以公开发表,并正式收入《毛泽东选集》。白修德是美国《时代》杂志驻远东首席记者,为了解那些“即将掌握中国命运的人”,他于1944年底到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彭真等中共领导人,与贾安娜合作完成了《中国的惊雷》一书。书中称颂延安人是一支正在壮大着的力量,“他们能够打败日本人,并治理好这个国家”。

毛泽东会见中外记者参观团

1944年夏访问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影响更大,被誉为“全世界人民的眼睛”。在记者团访问延安以前,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进行了长达5年的军事包围和新闻封锁,“一不许共产党发表战报,二不许边区报纸对外发行,三不许中外记者参观,四不许边区内外人民自由往来。总之,只许国民党的抵毁、恶骂、造谣、诬蔑,向世界横飞乱喷,决不许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真相稍许透露于世。”记者团的来访就“把一座被闭了很久的门,打开了一个缝隙,使光线射进来。而这个缝隙虽然很小,但是再要强制地把这座门关闭得像从前那样紧密,恐怕已是不可能了。”

记者团中的外国记者,写下了许多介绍敌后解放区的文章和书籍,如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的《红色中国的报道》(即《北行漫记》)、莫里斯·武道的《我从陕北回来》、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以及英国记者冈瑟·斯坦因的《红色中国挑战》等等,都如实地介绍了作者在解放区的所见所闻。



02

外国医务工作者在根据地救死扶伤



黎巴嫩血统的美国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是最早进入陕甘宁根据地的外国医生。1936年夏,他和斯诺在苏区进行了4个月的访问后决心参加红军,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顾问,并改用中国名字马海德。从此,他用听诊器和手术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并为根据地兼搞外事工作。

阿洛夫(左)、苏菲(中)、马海德(右)在延安合影

七七事变后,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生、共产党员享利·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

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抢救八路军伤病员

1938年3月底,白求恩和医疗队护士琼·尤恩到达延安。毛泽东在会见他们时,请白求恩立刻组织八路军的第一支战地医疗队。此后,尤恩去了晋绥抗日前线,白求恩则和到陕北度假的加拿大青年医生查理·布朗转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那里工作了两年。1939年11月,白求恩在抗日前线以身殉职。朱德总司令通令全军哀悼,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悼念文章《纪念白求恩》。

1939年2月,由队长爱德、副队长卓克以及队员柯棣、巴苏、木克等5人组织的印度援华医疗队,乘坐自己的救护车并携带63箱药品和器械到达延安,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为了表达援华抗战的决心,他们一致决定在每个人的姓氏后加一个“华”字。

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与拐峁八路军医院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在延安参观访问后,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被派往拐峁八路军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卓克华和木克华到八路军卫生学校从事教学工作。8个月后,柯棣华和巴苏华去了山西前线。1940年10月,巴苏华回延安,被任命为八路军医院五官科主任,并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留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柯棣华被任命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兼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12月,柯棣华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年仅32岁。1942年到达延安的苏联医生安德烈·阿洛夫,热情为边区军民治病,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医务工作者,《解放日报》曾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此外,德国医学博士汉斯·米勒、奥地利医生傅莱、罗生特、朝鲜医生方禹镰等人,也曾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工作过。米勒和傅莱还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03

盟国官员考察敌后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



      埃文斯·卡尔逊上尉是美国驻华使馆海军参赞,也是罗斯福总统派驻中国的秘密观察员。1938年4月,卡尔逊到达延安,拜访了毛泽东、张闻天、肖劲光等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观看了延安军民的军事训练,访问了一些机关、学校和群众团体,拍摄了许多照片。

1938年5月,毛泽东与卡尔逊在延安从延安和华北敌后根据地访问归来之后,卡尔逊怀着无限激情向罗斯福总统报告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在各种场合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战业绩,呼吁国民政府和国际社会给八路军以实际的援助。1940年,卡尔逊在美国出版了《中国的双星》《中国陆军》两本书,真实地记录了他在中国各战场的考察情况,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

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派驻延安的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及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访问。观察组组长是时任战区情报官员的戴维·包瑞德上校,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政治顾问、美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约翰·谢伟思、雷蒙德·卢登、约翰·戴维斯任观察组政治顾问,他们都是著名的“中国通”。成员前后共30余人,分属于美国陆军、空军、海军、战略情报局各系统。

毛泽东、朱德与美军观察组成员在延安

中共中央对美军观察组的来访非常重视,认为这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毛泽东亲自修改了1944年8月15日的《解放日报》社论,在原稿标题“欢迎美军观察组”之后特意加上了“战友们”三个字,并在社论中指出:观察组的到来“是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陈毅、贺龙、聂荣臻、罗瑞卿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分别多次接见了观察组成员,向他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抗战、实行人民战争的生动事实及各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的情形,阐述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表达了积极与美军合作抗日的愿望。

1944年12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同约翰·戴维斯(中)合影

观察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陆续写成大量的军事政治报告,上报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和美国国务院,仅在头两个月(截至9月27日)发送和准备发送的报告就达112份。谢伟思一人在1944年7月至10月就写了51份报告,1945年2月至4月又写了26份。在这些报告中,观察组确信“共产党得到当地百姓的完全支持”,“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存在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而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认为共产党是真心抗日的,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是一支年轻的、经过战斗锻炼、受过良好训练,伙食、服装都不错的志愿军队,素质极好,情报水平很高,士气旺盛”,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包瑞德上校曾多次建议中缅印战区司令部立即向中国军队提供援助,并说明这是观察组成员们的“强烈愿望”。谢伟思、戴维斯还建议美国政府全面支持国共两党,推动中国政治潮流向达成联合政府的方向发展。观察组的上述活动和见解,抑制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内战的企图,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毛泽东与世界学联代表团合影

世界学联代表团于1938年6月29日至7月4日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和延安各界的热情接待。代表团团长柯乐曼是英国人,团员有加拿大人雷克南、英国人傅雷德和美国人雅德,他们都是世界学联的著名领袖,表示回国后要做好三件事:热情地做好宣传,如实地讲解见闻,为八路军募捐,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此外,荷兰驻香港总领事范伍登、荷印(荷属南洋群岛)政府外交部东亚事务司中国事务科科长欧福廷博士、国联防疫大队代表南道尔也在抗战初期访问过延安,南道尔还向陕甘宁边区捐献了1万美元药款。



04

外国科技专家支援边区建设



1943年,聂荣臻、吕正操、程子华等欢送班威廉夫妇赴延安

班威廉(威廉·班德)是英国物理学家,北平燕京大学教授。大平洋战争爆发后,班威廉夫妇冒险冲过日军封锁线投奔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晋察冀军区主办的无线电技术培训班讲授高等物理、数学和理论电磁学等课程,为八路军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1943年9月,班威廉夫妇抵达延安,受到热情接待。1944年元旦,毛泽东登门向他们拜年问好。

英国学者林迈可为晋察冀军区无线电技术高级训练班的学员们解答问题

英国学者林迈可(迈克·林赛)1937年12月来华,任燕京大学经济学、逻辑学和科学方法的讲师、教授,是无线电爱好者。1944年5月,林迈可应邀到达延安,被聘为八路军通讯部技术顾问和新华社英文部顾问。他曾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造了一台可以发射到美国旧金山和南印度洋的发射机,为改进八路军通讯技术,打通中共与外界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西兰友人艾黎(左一)在延安的工合办事处窑洞前与工作人员合影

新西兰友人、“工合”技术专家路易·艾黎,1939年至1941年三次奔赴延安,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创办了“延安工合事务所”,为发展陕甘宁边区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费尽了心血。毛泽东和叶挺曾分别写信给“工合”国际委员会,高度赞扬工业合作社运动对我国抗战作出的贡献。英国青年乔治·何克1938年6月访问延安后深受鼓舞,和艾黎一起在甘肃山丹创办“工合”培黎工艺学校并任校长,为“工合”运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945年7月,何克不幸染破伤风去世,为“工合”运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05

外国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



      共产国际派驻中共的军事顾问李德(奥托·布劳恩),随中央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任中央军委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兼编委会主任,并先后在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任教,主讲战役学。

越南革命者洪水越南革命者洪水(武元博)也是参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先在红军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到五台山根据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朝鲜作曲家郑律成朝鲜作曲家郑律成1937年10月到达延安工作,先后为《八路军进行曲》《延水谣》等歌词谱曲。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于1938年底结束在苏联的学习到达延安,参加八路军,和中国人民一起并肩战斗。1942年5月,苏联外交官彼得·拉基米洛夫以塔斯社军事记者的公开身份到达延安,任共产国际、苏联驻中共的联络员,直到1945年9月回国,其间出席了中共七大。1942年,周恩来与日本共产党主席野坂参三在延安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冈野进)于1940年4月到达延安,发起组建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和森健等人创办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并担任校长,从事日本战俘的思想改造工作,培养了900多名反法西斯战士。1945年春,野坂参三出席了中共七大。此外,朝鲜革命者武亭、郑振光、金昌华及印尼共产党人黄庆光等人也曾在延安工作过,武亭还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金昌华1942年5月在太行山根据地反“扫荡”斗争中壮烈牺牲。

1941年10月26日至31日在延安召开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是东方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一次盛会,“在全世界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来自中外18个民族的130余位代表参加了大会,荷印职业革命家阿里阿罕为主席团主席。阿里阿罕、武亭分别致开幕词和闭幕词,朱德作总报告。

朱德《建立东方各民族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日本代表森健、日本女代表原清志、朝鲜代表武亭、荷印代表毕德文(以西班牙国际纵队队员资格)、越南代表黄振光、泰国代表马纳、犹太族代表叶华和桑柏格尔德等人先后发言,一致表示东方各民族一定要紧密地团结起来,为坚决打死德、日、意这三只吃人的老虎而不息战斗。会议决定成立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总部设在中国延安,并在各地设立分盟。该联盟是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勇气和信心。毛泽东在会上称赞说:“各民族都能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这是很好的现象”。

1960年代,美国友人阳早、寒春一家人在北京合影

国际友人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活动,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封锁,向国内外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业绩,壮大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加速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胜利进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国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


来源:袁武振著《中国革命和建设史重要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作者:袁武振,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袁武振 | 一个党史工作者的初心

袁武振 |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袁武振 | 党领导陕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袁武振 | 新时代党史研究者应具有哪些本领?

袁武振 | 论习仲勋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

袁武振 |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袁武振 | 学习习仲勋的革命精神

袁武振 | 习仲勋对榆林和平解放的贡献

袁武振 |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华侨领袖陈嘉庚1940年访问延安始末

袁武振 | 1950年代上海对陕西建设的支援

袁武振 | 五四运动对陕西的深刻影响

袁武振 | 重温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招才引智”

袁武振 | 民主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区通邮

袁武振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邮政事业的发展及其经验

袁武振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电信事业的发展及其经验

袁武振 |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袁武振 | 习仲勋制定西北地区经济建设计划

袁武振 | 习仲勋重视西北农林和畜牧业发展

袁武振 | 习仲勋加强西北铁路建设

袁武振 | 痛哉,民族骄子——1946年全国悼念“四八”烈士纪实

袁武振 | 习仲勋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

袁武振 | 习仲勋和彭德怀并肩指挥陕甘宁边区保卫战

袁武振 | 习仲勋经略后方全力支援前线作战

袁武振 | 习仲勋制定新区工作方针接管新解放的城市

袁武振 | 《习仲勋传》:一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精品力作

袁武振 | 《习仲勋传》下卷的六大亮点

袁武振 | 习仲勋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

袁武振 | 习仲勋与富平阿宫腔进京演出

梁月兰 | 科学历史观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

梁月兰 |胡耀邦陕西纠“左”和陕南调研

袁武振等 |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 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袁文伟 | 五微一体,上好思政战“疫”第一课

李力安 | 《中共党史人物传》是如何编撰的

这一年,中省媒体上的我们

袁武振 | 新中国七十年陕西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袁武振 | 党员干部要为人民做实事

袁武振 | 党的革命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

袁武振 | 渭华起义时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梦桃精神”的时代价值

赵梦桃——新中国纺织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袁武振 | 论渭华起义的历史地位

西迁群体是西迁精神的践行者

袁武振 | 习仲勋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袁武振 | 论习仲勋对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贡献

袁武振 | 毛泽东拒腐防变的理论和实践

袁武振 |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在欧美宣传抗日

袁武振 | 习仲勋纪念西安事变二三事

袁武振 | 西安地区的救亡报刊与西安事变

袁武振 | 学生运动与西安事变

袁武振 | 论西安反围城斗争的历史地位

推广红色文化,助力党史研究,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


“红星陕闪”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推广红色文化,助力党史研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期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编辑 | 刘强 赵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红星陕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