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为深爱

王淑萍 石嘴山民进 2022-07-2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因为深爱

王淑萍

“一切都以原来的样子存在着,一切都好像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当我写下这样一句话,窗外的海棠树又落下了几枚叶。秋,更深了。

 落叶最黄的时候,德尔塔变异毒株来袭,一直快进的小城生活陡然放缓了节奏。

 确诊、密接、次密接,一部分人因此被集中或居家隔离出不了门;扫码、登记、核酸检测,一部分人就此没日没夜值守卡点回不了家。生活暂停或是快进,日子清静或是喧嚣,都是无奈的选择,疫情面前,无辜者众多,偶尔的牢骚和抱怨,偶尔的极端和敏感,都值得体谅和宽容。

 从万物复苏的春到万物凋零的秋,从新型冠状病毒到德尔塔变异毒株,从入户、摸排、登记、测温到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密接码、核酸检测结果,从依靠全民隔离到疫苗铸就免疫墙,从对某个区进行科学管控到对一个小区、一栋楼、一个单元、一户人家进行科学管控——季节在变,病毒在变,防控疫情的手段措施在变,而善与恶的抗衡,美与丑的较量从未改变。

 同样居家隔离,有人对负责购买生活物品的工作人员叫嚣:“我就是想买一颗糖你也得给我送来。”  有人满怀歉意:“实在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

 同样值守卡点,有人领着薪酬和补贴明确表示:“不要给我排夜班,排了我也不上。”有人不要一分报酬态度坚决:“给我排班吧,几点都行。”

 同样是普通群众,有人出入卡点时拒不出示行程码:“出一次查一次,你们真是闲的没事干了。” 有人主动打开绿码接受查验,不忘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同样穿着鲜艳的红,有人口出狂言,“红”遍网络,遭人反感;有人默默无闻,奉献爱心,独成一景。

 病毒看不见,人心也看不见,但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的身影处处可见。平日里,他们各有各的身份,也许是学生、商人、企业职工,也许就是大街上擦肩而过的行人;家国有难时,他们挺身而出化身为城市的守护神,用一抹鲜艳的志愿红丈量着家园热土的德善高度和文明厚度,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用凡人星火缔造出时代最响亮的名字——志愿者。

 六零后党员胡刚是志愿者。一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了盯防外省返平人员,他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86岁老母亲,一边坚持值守卡点。一次,他下班回到家,发现母亲躺在地下,赶紧过去把母亲抱到床上,一问,原来母亲因为口渴难忍,自己找水喝时不慎从床上掉了下来。摸着母亲冰凉的手,这个七尺男儿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哽咽着对母亲说:“妈,对不起,是儿子不好,让您受苦了。现在国家遇到难处了,我是党员,我必须走在前面,才能带动其他居民到社区来帮忙。”那一夜,他一直守在母亲床前。第二天天刚亮,他又穿着军大衣出现在小区里,继续盯防、守卡点。一年多后,德尔塔变异毒株袭击宁夏,他又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书记,你随便安排,你安排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干。”穿上红马甲,他将一年前说了无数次的话,走了无数次的路,做了无数次的事,一遍遍地重复。

 七零后的张学银是志愿者。受疫情影响,他的工作按下了暂停键。平日里为了生活在外奔波,他难得赋闲在家。为了支持在社区上班的妻子,他承担了全部的家务。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因忙碌有时连顿及时饭都吃不上,他在家里炸好了辣酱送到社区,看到值守卡点的工作人员因上班太早吃不上早餐,他主动承担起为各个卡点送早餐的任务。“每天早早起来开始收拾,生怕早餐送迟了。40多岁第一次穿红马甲,他激动得像个孩子。”妻子李菊红笑着说。

 八零后的陈玲是志愿者。已有25年理发经验的她,从2009年开始做志愿服务以来,手持一把“爱心剪”,到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社区贫困家庭、儿童康复中心以及各个社区广场义务为老弱病残人士理发,至今已有12个年头。

 一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先后在唐徕社区、明珠社区做志愿服务。上班时,值守卡点、盯控居家隔离人员;下班后,带着理发工具到社区广场为群众义务理发,一干就是三个月。一年多后,疫情再次反扑,看到社区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她马上报了名。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她的理发店还可以正常营业。“书记,我白天守店没有时间来,你给我排晚上的班吧,几点都行。”像是借口,像是理由,更像是恳求。于是,秋风寒夜里,绰绰灯光下,每天晚上7点到12点的值班名册上,多了一个叫陈玲的名字。

九零后的翁建华,19岁开始做公益。十多年来,他一边经营自己的金店,一边投身公益事业。为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为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品,为空巢老人购买日常所需,为20多名贫困学生提供资助……这个刚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用爱心温暖着小城的春夏秋冬。

 一年多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华夏,他向爱心团队发出捐款捐物倡议,第一时间将口罩、消毒液、防护手套、消毒湿巾以及各种饮料食品送到一线值班人员和志愿者手中。一年多后,德尔塔变异毒株以更强的传染性向人类发出袭击,他依然在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购买了防护服、防护手套、消毒手液、消毒酒精、自热火锅和米饭、矿泉水、蛋黄派、奶茶等价值数万元的物品分送到城区各个防疫卡点。

 公益之路,崎岖艰难,有狂风有暴雨,有心酸有委屈,只因心中始终充盈着助人的快乐和满足,他十年如一日行走在行善的路上,步伐从未停歇,且愈发铿锵。

 九零后的马金龙、王浩夫妻俩将不到2岁的孩子交给母亲照顾,报名到社区做了志愿者。为方便照顾孩子,他们一个值早班,一个值中班,轮流上岗。提起志愿服务,马金龙说,他的父亲马清是礼和乡红柴良村的一名党员,去年疫情防控期间,父亲就一直坚持在卡点值守。“是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教育,促使我们俩走出家门做志愿服务。为社区疫情防控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11月1日,秋雨弥漫,秋风瑟瑟。社区门口的卡点上,测温、扫码、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值守工作有条不紊。在一群由成年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里,一个学生模样的身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长长的志愿者名单里,我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她的信息:罗雅芳。15岁。学生。这个瘦削单薄的小姑娘,已是第二次到社区做志愿服务。第一次是在今年暑假期间,一例输入性鼠疫患者,攫取了整个城的神经。排查密接、隔离管控、健康监护、多轮消杀,社区防疫工作压力倍增,急需人手。正值暑假,看到社区紧急招募志愿者的消息,雅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参与到一线防控工作中。这一次,德尔塔疫情波及宁夏,学校暂停线下教学,转为线上教学。“每天上午上网课,下午到社区做志愿者,轮流值守的时候,我还可以写作业。”小姑娘腼腆地说。在卡点值班帐篷里的简易小桌上,这个零零后少年身穿红马甲认真写作业的样子,是我看到的中国少年最美的样子。

 从普通群众到团员、党员,从花样年华的少年到耳顺之年的老人,三代人身传同样的红马甲,奔走于大街小巷、社区楼宇,值守在高速路口、乡村卡点,消毒消杀、排查隐患、运送物资,从东方露白到星辰升空,用一抹志愿红换一簇健康绿,无怨无悔。

 一些泪目的、滚烫的故事正在上演,一些温馨的、动人的场景正在进行。小小少年在广场上打乒乓球,你来我往打得激烈;古稀老人在南墙边晒着太阳,偶尔抬头看看天;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在散步,看不到小人儿的脸,只看到一对弯弯的眉眼,问她为什么要戴口罩,“防病毒”,脆生生的声音惊飞了正在觅食的鸟儿……疫情尚未结束,防控还在继续,从一年前的忙乱恐慌到如今的从容淡定,大国赋予的底气和自信,在城市,在乡村,在每个人心里缓缓流淌。

 因为深爱,所以不计名利;因为深爱,所以精心守护——为生生不息的美丽家园,为热气腾腾的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王淑萍民进会员,平罗县政协委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作家协会理事,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作品发表于《朔方》《散文选刊》《河南文学》《山西日报》《青年报》《华兴时报》《新消息报》等报刊杂志。著有个人散文集《遇见自己》《流年里的余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