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糖饮料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


近日

一个关于无糖饮料的话题引起关注

跃上微博排行榜
阅读量破亿


专家提醒

无糖饮料可能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n3354s1icuo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
代糖食品,尤其是很多的无糖饮料和所谓的零糖、零卡路里的饮料,其实对人是没有好处的。最近很多研究发现,长期喝无糖饮料,如果它是甜的,它里面一般都加了甜味剂,比如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这些含有甜味的代糖饮料,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方面没有本质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加了甜味剂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可能比我们喝的甜的含糖饮料危害更大。


关于无糖饮料,下面这些概念要搞清楚!



“零糖”一定“0”吗?


饮料包装上标注的“0糖0卡”,并不代表没有任何能量和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的规定,“无糖”指每100毫升含糖量不高于0.5克,“零热量”表示每100毫升热量不超过17千焦(约4大卡)。



天然糖与代糖的区别


糖可分为两类,天然糖类和代糖。天然糖类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通过人工制取的糖类,而代糖,就是甜味剂。


两者的区别在于概念不同,天然糖类是指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以上两者之一的有机化合物。代糖是指可以提供甜味的可食用合成化学品。


两者产热不同。代糖比天然糖类产生热量更小或不产热量。


具体分类见下图。

(点击查看大图)


其中,代糖还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营养性甜味剂是指比蔗糖、葡萄糖等热量低,但也会产生一定热量,比如木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等。非营养性甜味剂一般指人工代糖,人工代糖不产生热量



代糖会诱发糖尿病吗?糖尿病患者是否能喝代糖饮料?


2015年,BMJ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了17项队列研究表明,摄入人工甜味剂饮料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类似的结论同样见于2019年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人工甜味剂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2%相关。


2022年8月19日,发表于Cell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些非营养性甜味剂通过改变机体的微生物组,从而改变其机体的血糖水平。该研究的试验组共涉及了四种甜味剂,包括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和阿斯巴甜,发现食用这四种甜味剂的患者糖耐量均受损,尤其是糖精和三氯蔗糖(糖耐量是指人体对葡萄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通俗来讲,就是人体对糖类的耐受程度)。



喝代糖饮料可以减轻体重吗?


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6000多人进行了7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经常喝无糖饮料的人反而更容易体重增加。推测是因为,虽然这些甜味剂没有能量,但它的甜味作用能干扰人的代谢,增加食欲。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分析发现,那些肥胖人群,虽然喝无糖零度可乐类饮料,但是往往会吃更多其他高能量零食,结果他们的体重并没有减少,甚至还有所增加。


所以,请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代糖饮料和心血管疾病也有关系吗?有争议!


一项纳入了104760名受试者的队列研究发现,与非消费者相比,含糖饮料和人工甜味剂饮料的较高消费者在考虑到各种混杂因素后,都有较高的首次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022年3月15日,发表在DIABETES & METABOLISM DIABETES METAB 杂志的一项系统性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每天摄入≥2杯(500 ml)人工甜味饮料会使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3%。


然而,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无热量甜味饮料与心脏代谢型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所以,代糖饮料就完全不能喝了吗?


虽然代糖饮料可能有以上诸多问题,但不管是天然代糖还是人工合成代糖的,只要按规定使用的代糖,都是严格经过安全评估的,也就是说是安全的。


全球范围内,代糖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肯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加拿大卫生部等机构对所批准使用的代糖的科学评估结论均是: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代糖,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我国对代糖的使用也有严格的限量规定,只要合法使用可以认为都是安全的。


所以代糖饮料是可以喝的,但是要适度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苯丙酮尿症患者不能代谢阿斯巴甜的一种代谢成分——苯基氨基酸。因此,不能喝含有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



无论如何,

都不要盲目追逐

“零糖”“零脂”“零卡”!

多喝白开水,

可能是最安全的选择!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焦桐编译,并综合自腾讯医典、新闻晨报、央视网、南方周末及相关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往期推荐

当心!1.7亿国人已患上“第四高”,这些饮食推荐所有人都要知道!

夏天持续高温,除了小心中暑,更得警惕心梗发作!

别当夜猫子了!变傻又增重!这么睡才合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